开篇:新课标引领下的课堂实践
6月伊始,阳光教育集团英语大教研组以“落实新课标,以研促教”为主题,开展了一场聚焦单元拓展阅读教学的深度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教研组长张蕾老师主持,特邀阳光胡桥联合学校祝丹花老师执教七年级第六单元Discovery板块,通过课堂展示、说课、评课及主题研讨等环节,探索新课标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课堂展风采:分层设计搭建思维阶梯
祝丹花老师的课堂以“全球树木保护”为主题,针对Discovery板块文本难度高、跨文化信息丰富的特点,精心设计“分层脚手架”教学策略。
在基础感知层,祝老师通过“True or False判断—选择题—细节问答”三级递进练习,引导学生从识别文本细节入手,逐步熟悉中国绿色长城工程、巴西ARPA计划、法国环保造林行动等案例。在思维进阶层,她利用表格梳理三大环保项目的“目标—措施—成效”,并要求学生用完整句子复述关键信息,强化语言输出能力。在情感升华层,她结合录像资源直观呈现雨林破坏现状,以“Why should we protect the Amazon rainforest?”等开放式问题引发深层思考,将语言学习与“环保责任意识”德育目标有机融合。
课堂中,祝老师始终关注“学生为中心”,通过“圈划原文出处”的策略训练,培养学生“依文作答”的阅读习惯;尽管后半段深层次问题因时间限制未充分展开,但预留的思考空间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二、评课促成长:多校联动共话教学改进
课后,首先由祝老师说课,针对自己的教学介绍设计思路,并对这堂课进行反思。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代表围绕课堂设计展开多角度评议:
1.邬桥学校高玉仙老师:
高度肯定课程“认知—经验—实践”的闭环设计,认为从“分析中外案例”到“落实个人行动”的逻辑链条清晰,既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又通过真实情境实现了跨文化意识与社会责任的双维培养。每一个题型都是阅读能力的阶梯,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地。
2.柘林学校杨思思老师
在认可“多层次题型操练”亮点的同时,提出三点优化建议:第一,丰富题型梯度:前半段基础题可压缩5分钟,增设“因果分析”“观点评价”类题目,避免单一信息查找;第二,降低文化壁垒,课前通过中文短片或图片集介绍“巴西雨林”“法国环保政策”等背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情境;第三提供表达支架:在表格练习中预设“XX项目的目标是_____,其措施包括_____”等句式模板,助力中下游学生参与表达。此外,她观察到学生在“法国项目名称定位”中出现的错误,建议强化“小标题检索”策略指导。
3.阳光学校七年级备课组长陈红霞老师:
从“应试与素养融合”角度点评:课堂设计精准对接中考阅读题型,三段式练习覆盖“细节理解—信息整合—推理判断”能力链;深层次问题则呼应新课标“思维品质”要求,如“中国绿色长城如何平衡生态与经济”的追问,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环保议题。针对学生参与面较窄的问题,她建议后续可采用“小组互助”或“分层任务”激发多元参与。
三、教研组长总结:以研促教的未来路径
教研组长张蕾老师结合“落实新课标”主题,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首先,执教老师以“脚手架理论”为支撑,将抽象的环保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语言实践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理念;评课环节中各校教师“基于证据的精准建议”,展现了教研组的专业深度。同时,此次活动,也启发了老师们对于各单元Discovery板块的教学方向,提出可在“问题链”设计中增加“批判性思维”触点,如对比中外环保模式的异同。最后,评价跟进。如设计“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课后梳理“学会了什么/还想探究什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四、启示和展望
本次大教研活动以“课例”为镜,照见新课标落地的可行路径;以“研讨”为桥,连接不同学校的教学智慧。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型之路虽任重道远,但阳光集团中学英语组正以扎实的教研脚步,丈量着课堂变革的深度。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是教学创新的起点——让我们带着今天的思考,继续深耕课堂,让新课标理念在每一节常态课中生根发芽。”
撰稿:张蕾 摄影:陈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