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背景下《灯光》自读课教学策略研讨
征程万里风正劲,教而无研终为浅。2022年9月27日下午,侯敏名教师工作室系列活动(八)——“单元背景下《灯光》自读课教学策略研究”主题研讨活动以“云会议”形式顺利举行。特邀请上海市特级教师孙宗良指导。
活动准备
课前,两位上课教师已通过视频录制形式将课堂实录进行了分享。全体工作室教师进行观课。
执教者:四团中学 陈蓓蓓、金汇学校 马晓丽
环节一:单元整体说明
交流学员:青溪·青村联合中学 沈旦悦
沈旦悦老师从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革命岁月”和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入手,向我们呈现了她们小组本单元教学主要任务,并根据学生学情,分析自读学习中的困难,小组共研相应的教学策略转变。
沈老师提出学生在学习该单元时,主要面临两个困难,一是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事件,年代久远,容易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二是点面结合的写法,容易给学生造成习作上的困难。她提出,事件年代久远,造成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通过补充音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走向红色经典作品,朗读课文,理解文本,激发情感;点面结合写法,造成的习作难度,教师要学文悟法,引导学生知点面,悟方法,明作用,会运用。
环节二:执教者说课
交流学员:四团中学 陈蓓蓓
陈蓓蓓老师利用学校作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以赵天鹏烈士宣传片为灵感,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导演”,进行微电影脚本的设计。陈老师以《灯光》作为设计的蓝本,小组讨论场景与画面、镜头的选择,给出选择或不选择的理由,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场景勾勒和细节描写对于叙述事件、表现人物的作用,从而感受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和我情感的变化。她通过为人物设计一段内心独白,作为微电影的片尾的任务,激发学生在自由讨论和课堂讨论中既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又自然生发出珍惜幸福生活、继承先烈遗志的情感,解决核心问题。最后,她将学生的自读成果以学生自主片头设计的方式呈现,既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检测,又启发他们将不同的场景画面联系,明确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的考究。三个任务从主体设计到片尾、片头,带领学生完整体验微电影脚本设计的全流程。陈老师课前还带着学生在预习时了解场景、镜头、画面等概念,并设计学习任务单,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引,助力学生自读学习的推进。
交流学员:金汇学校 马晓丽
马晓丽老师抓住编者温儒敏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自读课与教读课最大的区别就是,自读课有旁批。”她认为,自读课的设置,编者煞费苦心,增加了助读系统,如阅读提示和旁批。这些内容便于学生自读,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怎样自读,需要语文老师的引导和培养,所以充分利用助读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堂课马老师抓住了课文中的四处旁批,按顺序一一串起了学生的思考路径,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这种形式的自读,因此她还是采用任务链的方式,辅助学生更好完成自读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她还采用不同的点拨方法,使学生能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浓厚的家国情怀。
环节三:学员交流
古华中学杨蓓蕾
杨蓓蕾老师认为,马老师以教读课的形式呈现《灯光》这篇课文,围绕着单元目标中的革命精神和描写方法来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马老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小到字词读音,大到主旨提炼,体现出了教读课的意义。陈老师则是围绕单元目标中的“场景描写”来设计教学重难点,并通过创设“微电影拍摄”的情境来推动教学过程,布置的作业也是承接课堂上的内容且紧扣四团的赵天鹏烈士来推进革命精神的弘扬。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通过任务单让学生畅谈拍摄的场面,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星火学校丰庆华
丰庆华老师点出陈老师一课的亮点:立足单元视角,设置语言情境,设计活动任务。她提出,陈老师从“微电影主题设计”“片头设计”“片尾设计”,三个视角构建富有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走进英雄人物精神世界,感受那段峥嵘岁月。陈老师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马老师以工作单形式,引领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两位老师从不同角度挖掘文本价值,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青溪·青村联合中学沈林
沈林老师认为,自读课的设计,一定是基于对文本内容和单元整体内容的深层次解读,她以单元为整体,谈到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革命岁月”中五篇课文在人文主题上各有侧重,《七律·长征》侧重学生体会革命精神,《狼牙山五壮士》侧重学生感悟英雄主义,《灯光》和《我的战友邱少云》则是更侧重于革命信念的理解。她还从纵向角度来探究,五篇课文的排序,她提出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当年的艰苦卓绝到今日的幸福生活的不易,理解课文排序的用意。基于这样的思考,她认为可以抓住“选择”一词,引领学生去探究,本单元主人公在不同形势下,做的不同选择,并挖掘每个选择背后的是什么在支撑,从而得到文章的主旨。除此之外,她认为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主人公的得失,他们牺牲的背后得到的生命的崇高价值,让学生在多篇文本的阅读中,对主题有系统的认识。
洪庙中学夏雨
夏雨老师对组内两位老师根据单元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点非常认同,她认为这是教学设计的原点。她提出,陈蓓蓓老师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我心中的英雄人物”微电影拍摄活动中,组织学生为微电影《灯光》设计脚本。教师指导学生从全景、中景、特写三个角度,通过对场景的选择,学生学习了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文章是如何通过整体勾画的局部刻画写好场面的。马晓丽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从战前、战中两个方面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体会人物形象,并创设一些情境让他们去换位想象,感受作者缅怀革命先烈的思想感情,逐步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渗透理想教育。
尚同中学 陆韩园
陆韩园老师认为,两节课都能够紧扣单元目标,迁移学习方法。在马老师的课上,通过分析人物面临的处境、反常的表现等体会人物形象,将在教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在陈蓓蓓老师的课堂上,巧妙地让学生去思考课文中每个场景应该用什么镜头,然后陈述理由。这个学习任务将学习场面描写和感受革命者的壮志豪情两个目标巧妙柔和在一起,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中迁移运用已学知识,真正习得方法。另外,两位老师都通过创设不同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印象最深刻的是陈老师的课上,当学生交流完电影主体画面设计之后,顺势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课文的特写镜头都是描写有关灯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战场上的火光、插图中的灯光、广场上的灯光的关系。创设的问题情境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处。
环节四:导师点评
导师侯敏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一是针对课堂的,她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立足文本、修炼提升,在充分、准确、深刻的文本解读基础上,实现自读课教学的追求。二是针对小组承办主题教学研讨的,她希望同课异构能更加聚焦,希望小组能完成“单元整体分析——上课说课——评课互动——反思整改”闭环,提高研讨质效。三是对工作室后续工作的展望与要求。她希望所有学员能够在理论学习、调查分析、行动研究、案例撰写等方面多下功夫,希望工作室这个学习共同体能更深入地走进自读课教学,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更好地实现两种课型的互补,共同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环节五:专家指导
孙宗良老师首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接着孙老师指出,自读课和教读课最大的区别在于,自读课的任务相对综合,而教读课的问题相对单一。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过程最终完成逻辑的建构,而问题更多的在于及时回答;任务需要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的探究思维来完成,而问题相对更直接、单一一些;任务更多的不是提出问题,任务更多的是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去怎么做,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自读课中,学生一定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对任务的理解,然后不断地产生思维的碰撞,最后达成思维的互补。
最后,孙老师也对工作室的学员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学员们能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形成自己对两种不同课型的认识,并使这两种课型形成互补关系,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节实录,一次研修,一次磨砺,一种收获,相信工作室的学员们都能在此次研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