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教育集团中学语文大教研活动通讯稿
5月26日,我校语文组围绕自读课教学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活动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为有不为》为例,通过课堂展示、组内评课与专家指导三个环节,深入探索自读课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课堂展示:以问题驱动自主探究
丁思妤老师执教《有为有不为》一课,紧扣自读课特点,设计“核心问题链”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小组合作辨析“有为”与“不为”的辩证关系,初步感知议论文的理性表达。丁老师适时点拨论据类型,将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组内评课:聚焦文体与学情适配
在评课环节,组内教师充分肯定课堂的开放性设计,同时提出优化建议:如何更清晰地呈现议论文的论点框架?如何帮助七年级学生理解论证的逻辑递进?老师们一致认为,自读课需兼顾“文体特征”与“学情起点”,避免过度放手或过度讲解。
专家引领:立足“文体意识”与“学生立场”
特邀专家孙宗良老师高屋建瓴,提出三点指导:一是强化文体意识,明确议论文教学需渗透“论点、论据、论证”概念性知识,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二是深耕文本逻辑,通过对比、追问等方式带领学生发现论证的内在联系;三是坚守学生立场,建议设计“学情前测”,依据学生真实困惑调整教学策略。
活动启示:
本次研讨为自读课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自读非“放任自读”,而是教师以文体为纲、以学情为本,通过结构化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可视化。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探索“放手”与“指导”的平衡点,让自读课真正成为学生走向自主阅读的桥梁。
摄影:陈羽
撰稿:陈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