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风采 > 正文
三尺讲台,三十载春秋——致敬教龄“30+”的点灯人
发布日期:2025-10-10    发布人:阳光外国语学校   点击率:

三十载春秋,他们以三尺讲台为舟,载着无数梦想远航。粉笔染白青丝,心血浇灌希望,他们用耐心与智慧,点亮学子前行的灯。致敬您,教育征程上永恒的点灯人!

黄梅华

从教感悟:

执教三十载,我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耕教学一线。课堂上,我结合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吸收;课后,我关注学生的成长,耐心解答疑问,疏导心理困惑,成为学生信赖的引路人。作为老教师,我主动帮助青年教师,分享教学经验。虽已临近退休,但我仍保持学习热情,紧跟教育改革步伐。三十年坚守,我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践行着人民教师的使命,未来也将继续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

谢华芳

从教感悟:

三十年前,在南洋模范中学实习的画面,突然在脑海中回闪。那段略显青涩却是意气分发的日子,是我教育生涯最鲜活的起点。为师三十载,也清晰地铺展出了三段截然不同却彼此衔接的成长轨迹。最初三年,我在柘林开启教育之路。作为一名跨界执教的数学教师,挑战远超想象,也让我领悟到,唯有适应才能立足这方讲台。随后的五年,我辗转来到协和。四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实现了从教师到教育者的蜕变。指引我的,是尚文中学黄静华导师那句“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教育理念,是她让我学会深耕课堂,真心贴近学生。

而最长的一段时光,扎根阳光学校。从课堂教学的精益求精,到班级管理逐渐得心应手,我的教育生命进入了更为从容与开阔阶段。作为教研组长,我竭尽所能,参与到教学改革浪潮之中。阳光,不仅沉淀了我最为成熟的教育思考,也见证了我将满腔热忱化为桃李芬芳的完整旅程。

王凤

从教感悟:

三十载丹青育人生,以美育人,向美而行。于美术教学中,我始终致力于唤醒学生对形式、色彩与空间的感知力,引导他们从观察中发现美,于创作中表达情。课堂不仅是技法传授,更是审美眼光与独立人格的塑造场域。见证无数心灵在笔墨色彩间获得自信与舒展,是为师者最深的慰藉。愿以艺术之光,继续照亮学子前行之路。

宋哲群

从教感悟:

三尺操场是我的讲台,三十年春秋是我的答卷。从第一次吹哨时的紧张,到如今看着孩子奔跑时的从容,每一声指令、每一次纠正,每一句鼓励,都藏着对体育教育的热忱!

我见证过孩子从怕跑步到爱上运动的蜕变,也记得在室内带大家做游戏的欢笑,也看到学生突破自我而眼眶发热,这些点滴瞬间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运动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操场的草绿了又黄,可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从未褪色。未来,我仍会守着这片操场,陪更多孩子在运动中收获力量,让健康与快乐伴他们一路成长!

 何顺伟

 从教感悟:

三十载春秋,恍如昨日。从三尺讲台到如今书香氤氲、墨韵悠长的图书馆,从青涩到从容,如今岁月已染白了双鬓,却也馈赠了满园桃李。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在图书馆静谧的时光里,见证学子徜徉知识海洋的专注面容。整理的是书册,传递的是智慧。这座宁静的知识港湾,因每一次的借阅与探寻而充满生机。岁月教会我包容和耐心,让我读懂孩子背后的星辰大海,愿以余生继续做默默点灯人,静听花开之声。此生为师,永怀欣喜。

陈翠

从教感悟:

三十载教育路,廿九年班主任生涯,让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无非“爱”与“责任”二字。面对孩子们,我学会了俯身倾听、真诚理解,无论是日常中的促膝长谈,还是关键处的细心指引,我都愿以耐心相伴,见证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也许我们无法改变每个孩子的命运,但可以在他们的人生中点亮一盏心灯,为他们的未来撒下一粒希望的种子。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得用一辈子的热忱和坚守去践行。我会继续在这条路上笃定地走下去,守护每一份稚嫩的梦想,助他们振翅高飞,翱翔于广阔的蓝天。



孙莲花

从教感悟:

2025年对我而言,格外特殊——这是我走上讲台的第三十年,也是担任班主任的第三十年。这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承载着我的青春、梦想、奋斗,以及从未后悔的选择。三十年耕耘,春华秋实,我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岁月献给了教育,也见证了无数孩子褪去稚嫩、走向成熟。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办公室的倾心交谈,操场上的欢声笑语,毕业时那声“老师再见”,以及多年后一条条暖心的问候……所有这些,织成了我三十年教育路上最温暖、最珍贵的回忆。学生的成长,是我最大的欣慰;社会的肯定,是我无上的荣光。

陈红霞

从教感悟:

至今,我已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三十个春秋,担任班主任也整整二十年。回望来路,内心充盈着踏实与欣慰。

教学中,我一直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让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得,品尝到进步的喜悦。作为班主任,我始终以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全心关注他们的学业和身心成长,陪伴他们平稳度过重要的青春阶段。

三十年岁月,平凡如粉笔屑般细微,却有幸参与千余名孩子的青春。这份幸福,无可替代。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