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阳光外国语学校张蕾老师
在奉贤区阳光外国语学校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位眼神温柔、步履坚定的班主任,她叫张蕾。作为一名班主任,她始终坚信“教育植根于爱与责任”,用耐心叩开学生的心门,用智慧化解成长的难题,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育人篇章。
一、家访探因:走进孩子内心的第一步
新学期伊始,张蕾老师班上转来了一个特殊的学生——小陈。这个来自沪漂家庭的男孩,虽身形健壮却纪律散漫,上课发呆睡觉、下课打闹恶作剧,学习成绩更是一塌糊涂。面对各科老师的“诉苦”,她没有急于批评,而是开启了细致的观察与家访。
通过家访,她揭开了小陈行为背后的伤疤:父母离异后各自重组家庭,他早年随母亲生活却因经济拮据和家庭矛盾被忽视,12岁后跟随父亲仍难逃“多余”的处境。长期的情感缺失,让小陈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中养成了无所谓的心理,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二、家校协同:用爱缝补破碎的亲情
了解到小陈的家庭困境后,张蕾老师制定了“爱心改造计划”。她再次家访,向小陈父母提出家庭教育的建议:“离异不是孩子的错,别让大人的恩怨成为孩子的枷锁。”她建议父母定期与小陈沟通,分享生活点滴,维护对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起初,小陈对父母的关心充满抵触。直到父亲第一次主动给他打电话:“儿子,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电话那头的沉默,让张老师意识到亲情的裂痕需要时间弥合。她鼓励小陈给父母写“心情日记”,记录校园生活的喜怒哀乐。当母亲在日记里回复“妈妈永远爱你”时,小陈的眼角第一次泛起泪光。
三、班会破冰:让“问题学生”看见自己的光
在“我眼中的自己”主题班会上,张老师特意设计了“优点盲盒”环节:每位学生匿名写下同学的优点,由班长随机抽取朗读。当读到“小陈力气大,主动帮同学搬书”“小陈爱打抱不平,很有正义感”时,小陈的耳朵瞬间红了。
会后,张老师单独找到他:“你看,大家眼中的你有这么多闪光点。正义和善良是最珍贵的品质,为什么不用它们来赢得尊重呢?”小陈低头沉默许久,突然哽咽着说:“老师,其实我也想变好……”那一刻,张老师知道,这颗冰封的心开始融化了。
四、委以重任:用责任唤醒向上的力量
针对小陈爱劳动的特点,张老师大胆提议让他担任劳动委员。消息一出,班里议论纷纷:“他能管好自己就不错了,还管别人?”面对质疑,她只是微笑:“试试才知道。”
起初,小陈在管理班级卫生时总有些畏手畏脚。张老师便悄悄在他的笔记本里塞进一张纸条:“劳动委员不是官,是为大家服务的责任。你认真干活的样子,比任何时候都帅。”这句话像一束光,照亮了小陈的内心。他开始主动规划值日表,带领同学清理卫生死角,甚至在大扫除时爬上窗台擦玻璃。当班级卫生流动红旗第一次挂在教室门口时,小陈望着红旗,嘴角扬起了自信的笑容。
五、静待花开:教育是一场温暖的等待
如今的小陈,虽偶尔还会在难题前皱起眉头,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自暴自弃的男孩。他会主动帮同学讲解数学题,会在运动会上为班级奋力冲刺,更会在父亲节给父母写下感恩的话语。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仍会在考试失利时沮丧,仍需要学会面对挫折,但张老师始终坚信:“只要用爱和责任守护,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
在学校的每一天,张老师都在重复着平凡的“细杂繁多”:清晨迎接学生的微笑,课间调解纠纷的耐心,深夜批改日记的灯光。但正是这些琐碎,织就了学生成长的蓝天。她说:“班主任不是塑造完美的工匠,而是点亮心灯的引路人。当你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就会发现,每颗‘问题种子’都藏着破土而出的渴望。”
从“双差生”到“责任担当”,小陈的蜕变是张蕾老师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脚。她用爱融化坚冰,用责任搭建台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春天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这,就是一位班主任的初心与坚守。